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站服务热线:13955003997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站长信箱

图文寻人启事 寻子扑克万里行 文字寻人信息 视频 站长微博

 
网站主页 成功故事 寻亲故事 寻人经验 媒体报道 视频播报 网友评论 寻人登记
警方通告 公益活动 社会效应 网站纪事 广告制品 常见问题 网友留言 志愿者登记
 
中学生离家出走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 2010-04-26 19:50:45 被阅览数: 128949 次 来源: 沈浩寻人网站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一、中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⑴中学生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究竟缘何离家出走?从总体上说,这是由于他们尚处身心未成熟期,无法正确对待挫折、无法正确把握自己、企图逃避过失责任或身心压力所致。它的发生,既有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等的外部影响,又有自身心理缺损、个性偏执、人格障碍等内部原因。具体归纳起来,主要原因如下。
   ①家庭溺爱。家庭溺爱极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负性格,产生“唯我独尊”的畸形心理,非但有碍于独立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一旦遇上正常的挫折和失败,就难免心理失衡,行为偏激,以至离家出走。
   ②缺乏沟通。由于目前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对学生的关怀大都局限于饮食起居,最多也只是带他们在外面逛上一圈。有的则习惯于以物质的给予或剥夺来体现所有褒奖和贬罚,特别是中学生在家时间短与父母沟通少,导致两代人之间冲突不断,形成所谓的“代沟”,这在离异或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更为严重。
   ③过度体罚。体罚是相对于溺爱的另一个极端。很多父母的头脑中“打是亲骂是爱”、“棒打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体罚是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惩罚手段,学生一有过失,动辄责骂,惯于动手。
   ④人际关系失常。中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同学之间竞争激烈,易产生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表现为孤僻、不合群或一定程度的攻击欲。若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和疏解,也会有诱发离家出走的可能。
   ⑤传媒影响。由于电视、录像、光碟、报刊等媒体不健康内容的误导和污染,也使得未成年人产生对所谓“自由自在”生活的畸形追求心理,从而产生出走冒险的念头。
   ⑥他人唆使。如今,由于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渠道正在增多,一些不法之徒诱导教唆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件屡有发生。除了以前的“交笔友”、“介绍工作”为名进行欺骗之外,利用电脑网络唆使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⑵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老师。可以这么说,遏制中学生离家出走,不让中学生成为离家的孤雁,最重要的环节正是父母。作为父母,在平常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特别是当你发现若干苗头,必须有效地防止他们离家出走时,你应该积极、主动、耐心地给予关爱、引导和疏解。
   ①用自己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熏陶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意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起着导向、楷模作用。鲁迅也说过,“即使是父母之间的对话,其实也是做给孩子们看的”。因此,在家庭这个孩子最重要的学校里,作为教师的父母首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譬如自信、宽容、谦和、乐观等,以及正直、民主、守法、敬业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熏陶和引导孩子,让他能在日积月累中不由自主地仿效着父母,并形成心理定势,直至自觉做到。一个动辄弃家离去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忠实地守家,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徒劳的。
   ②用自己成熟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影响孩子。中学生正处渐趋成熟的时期,父母若以一个已在社会上获得充分磨练、能驾驭世事,特别是拥有丰富阅历的“成熟者”的形象出现,既能使他们将父母引为榜样和知己,更能促使孩子自觉争取成熟。父母不必讳言曾经的失败,这可以作为丰富阅历的一部分,对他们实施间接的"挫折教育",父母也不必回避正进行着的努力,作为展示自己成熟的一面来影响、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自暴自弃、绝望厌世。父母的形象一旦在孩子心目中坍塌,他对家的留恋已经打了折扣,冒出离家出走的念头当不无可能。
   ③用自己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尊重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但在中国的传统中,不认为儿童与成年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权利。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中,作为家长的父母无疑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孩子只有言听计从,很难达到平等,极难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实际上只有用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让孩子获得尊重,孩子才会与你沟通心灵,才会将心里的烦恼痛苦告诉你,才能让父母获得解除孩子苦恼的机会,诚恳劝说,从而打消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
   ④用自己细心的观察、周详的分析关注孩子。表面上看,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是突然间发生的,其实不然,它还是有一些先兆的,比如偏激的言行、忽变的情绪等。对此,父母应以及时地了解孩子,细心的关注予以洞察,并周详、准确地分析其偏激言行的根源,做到早期预防。一般说来,母亲的观察较细,父亲的分析比较准确,因此,双亲应及时互通情况,切不可因双方意见不一而放松警惕,更不可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而疏于关注和分析,导致孩子在某一偶发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走。
   ⑤用自己适度的评判、恰当的约束教育孩子。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因各种因素染上一些坏习惯,如偷懒、撒谎、欺侮弱小、结伙逃课等。父母对此应有明确的评判,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郑重其事、一清二楚地告诉他们,并给予恰当的约束,如禁止、批评、承认错误等,不该模棱两可,甚至有意无意地撺掇怂恿。他们的自觉性一般较差,未予应有管束,难免言行走偏乃至性格缺陷、心理畸变,离家出走正是其品行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有的父母为了不让他们“受委屈”,过度宠爱,百般放任,致使他们良莠不分,无法无天,反而导致他们在遇到必须承担责任、面临一定压力的时候退避三舍,离家出走。
   ⑥用自己足够的耐心、科学的帮教矫治孩子。一旦他们已有种种偏激言行、反常表现时,父母应在及时洞察的前提下,以足够的耐心、对症下药式的科学方法,帮教矫治他们,如促膝长谈、真心理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针对他们目前所处困境和性格弱点,帮其梳理分析,探讨改正途径,循序渐进,逐步纠偏,切不可随意地“打、骂、关”。越是简单粗暴的做法,就越使孩子走极端,一有机会,反而出走。有些曾经离家出走的孩子在自动回家后,竟遭到父母的横加责难、严厉体罚,产生惧怕和绝望的孩子便趁父母不备,再度出走,从此踪影全无。
   ⑦用自己及时的阻止、坚决的行动挽救孩子。当父母发觉一时糊涂、一时义愤的孩子将要或已经冲动地离家出走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阻止、及时寻找,绝不可与孩子赌气,任其离家。
   
   
   二、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危害及矫正
   
   一、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表现
   青少年离家出走,通常是指未成年的学生未经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擅自离开家庭而出走他处。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离家出走和各种阶层的空话中都有发生。离家出走的中学,有过了几天的自行回家的,也有被父母、邻居、亲戚等找回去的,还有被社会上的热心人和有关部门发现后负责送回去的。
   1996年6月17日下午,一位来自福建的父亲在上海市遣送站十分感激地领回了自己离家出走的儿子。原来,福建某市六中初中一年级学生薛某,平时表现较差,迷恋游戏机,以至于不习成绩不断下降,成为全班倒数第一。他自尊心又很强,因此又萌发了外出找工的想法。5月28日清晨,大胆妄为的薛某私自拿了母亲的150元钱离家出走,爬上了去厦门的列车。十多天里他在九个城市游玩,用完了钱就露宿街头,靠废品糊口。最后一次在上海火车站露宿,被民警发现后收容。他对公安人员谎称是浙江义乌的刘凯,忘了家中地址,因此几天后被送到上海遣送站。在谴送站,承办人员揭穿了薛某的谎言,他的口音表明自己不是浙江人。接着又教育他要认识离家出走的危害,这时候薛某才哭了起来,吐露了真实情况和经过,激动地对承办人员说:"叔叔,我错了。我因不想读书,在家闷得慌才想出来打工的,没想到……"他哪里知道,父亲放下了工作在福建到处找他,母亲急得病倒了,十多位亲友都在分头寻找着他。父亲在接到上海遣送站的消息后,立即赶来找回了出走的儿子。
   离家出走的危害有下列方面:(1)离家出走,荒废学业;(2)出走他处,失去依靠和支持,容易受人欺负和成为被害人,如带着的钱和物,被人偷或抢或骗了,又如被挟制、受胁迫、恐吓、伤害等;(3)女学生出走后,出于无知和无奈,易走了卖淫道路,或受坏人诱骗被迫卖淫;(4)在生活无着落、无处觅食住宿的困境下,容易铤而走险,去偷窃、抢东西,陷入犯罪泥坑;(5)出走以后,遇到种种挫折障碍,加上心境恶劣。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6)造成父母的恐慌不安,耗费钱财和精力去到处寻找。
   我们如何看待青少年离家出走?以下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本人的个性障碍
   心理学理论认为,离家出走在于本人的个性障碍。人些青少年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消极性格的表现。这种解释强调了青少年不良心理对离家出走的影响,但显然还要考试蛭社会方面的因素。
   (2)逃避学校和家庭环境
   社会学的理论认为,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一种令人恐惧的、处处受制约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青少年只是想避开学校的约束,或从空话中的孤独、无聊和严厉的管束中解脱出来,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个的独立。这种理论着重指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及存在问题,但也不能忽视青少年自身心理存在的消极影响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的理论认为,家庭的分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恶化,这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比如父母虐待孩子,对子女要求苛刻;或者是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由;以及父母有酗酒、吵架等坏习惯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青少年缺乏对家庭的弄真正感情,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冲突,根本缺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因此孩子的出走是家庭的悲剧。
   (3)逃避压力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症结在于学校学习和家庭监督双管齐下的不良方式。学校的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家中父母只是责备和苛求,缺少具体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使青少年学生感到十分孤独、烦恼,并产生了自卑感和不满情绪,他们离家出走是寻求心理上的解脱,因而宁愿混迹于社会之中。
   应当看到,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行为是有个别差异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学校环境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的表示和年,都是有可能离家出走的。总起来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学校、家庭和个体因素消极影响的结果,表现在具体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身上,其中某方面因素的轻重或主次是有区别的。
   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与一般非离家出走青少年有什么不同呢?从对379名离家出走少年和539名一般少年的调查结果中,可以作一些比较性的分析。
   第一,人生观方面。从调查结果看,对"你赞成什么样的人生观"的回答,不管是出走少年,还是一般少年,都集中在"合乎兴趣的生活",出走少年占33.8%,一般少年占43.4%。从比较中可以说明出走少年特征的是:对"为了攒钱"的赞成态度,出走少年是28.5%,一般少年只有18.5%;赞成"轻松愉快地过生活"的,出走少年是28.0%,一般少年只有16.2%。
   第二,家庭观方面。少年是怎样认识家庭的功能的呢?对于"家庭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都认为家庭具有"求得全家人团圆和舒适的作用",出走少年是30.6%,不到总数的1/3,而一般少年达到63.7%。这种差别是值得注意的。
   赞成家庭“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25.3%,一般少年只有6.7%。赞成家庭“是被父母养育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19.3%,一般少年只有5.9%。这两项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出走少年的特征。
   第三,是否与父母商量。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商量的情况,出走少年与一般少年有较大的差别。一般少年"经常商量"的是23.1%,"有时商量"的是62.9%,共86.0%;与此相反,出趟少年"经常商量"的是13.5%"有时商量"的是45.4%,共58.9%。对"不商量"的回答中,出走少年认为"商量也得不到谅解"的是18.2%,认为"父母爱挑剔"的是11.1%;而一般少年分别是4.1%和2.8%。其中的差别,反映了出趟少年认识特征。
   第四,对出走的想法,对"出走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出走少年认为"干什么都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占48.3%,认为"能高兴地游玩就好"的,占33.0%,认为"能同厌恶的过去诀别"的,占18.5%,可见出走少年多数是为了轻松地游玩。出走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30.1%,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24.0%,从这两项回答较多的情况可以看出出走少年的心理特征,应当承认这是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当然,离家出走的行为未必能达到有利于成长的目的。
   一般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44.8%,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37.3%,共计数要高于出走少年。但他们并没有离家出走,因为他们已熟悉家庭的心理环境,他们大多数家庭有良好的印象、并能与父母商量,感到如果离家出走会使家里挂心。
   第五,出走的心理条件。
   从心理条件来看,通常是在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之下,青少年才逐步形成出走的需要,以及产生直接的出走行为。
   所谓压力,主要指父母过度的支配或干涉、过度的保护、期望过高、漠不关心等,以及家庭不和、父母不全、经济不佳、本人不适应学习、成绩落后、有劣迹行为、受人诱惑等。青少年学生由于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因而内心疼 生担忧,不满、烦恼,结果导致离家出走。当然,这种压力是具有过程发展性的,往往对压力开始尚能忍受,时间长了,感到压力更大,直至无法忍受,出走动机就形成了。
   从青少年心理活动来说,易影响出走的有独立性倾向、寻求自由、冒险性等因素。
   至于影响出走直接的具体情境和条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来自周围成人的责难和训斥、学习上突然明显下降、外界诱因的引导 等,其中的某一项两项因素都可以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触发因素。
   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矫正
   我们已经了解,青少年离家出走是比逃学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而且离家出走之后还会发生其他危险,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慎重和妥善地处理学生出走事件。
   学校和老师要注意对中学生出走的早期预防。对初中的学生,要防止他们的偏激行为,特别要关注离家出走的高发人群。通常,初中生的出走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有时连学校和家庭都意想不到,但实际上学生出走是有先兆的,他们总有一些反常的言语和表现。因此老师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放松这方面的警惕性,尤其要关注下列类型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交际、自尊心强、学习有压力且成绩不理想常常发生忧虑的;成绩明显落后、不爱学习、对金钱有浓厚兴趣的;不守纪律、非常任性、对学校和家庭缺少感情的;已有经常逃学行为的;沾有赌博、迷恋游戏机、吸烟不良行为的;平时有类似异常的举止而无法解释的。这些学生在偶发因素的影响下,他们是极有可能离家出走的。 
   学校和老师要创造条件,使学校和班级集体成为吸引学生的地庐山时要教育他们以不断努力来克服学习障碍;老师要培养学生正视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有地多幻想,让学生丰富良好的举,能处理好课外时间等。
   家庭方面的影响是不能觖视的。家长要与子女保持情感上的沟通。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子女,而且更应从情感上亲近自己的孩子。随着少年的成长,家长应理解他们,改变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经常作片面的禁止,而是与子女一起商量、讨论、适当地给他们有益的具体建议和指导。
   父母对离家出走后回家的中学生,不能采取打、骂、关等粗暴方法。首先要心平气和地让少年讲出出走的具体原因和经过,父母甚至要听取子女对自己的意见。一方面,要唤起少年的自尊心,鼓励他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帮助解决他的个体困难,不管是学心上的不是其他方面的。家长要使子女感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使少年从出走事件中真正吸取深刻的教训。
   父母对正在准备出走的少年学生,应想方设法予以制止。当然,要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自觉打消出走的念头。
   关心离家出走的少年学生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配合。有的少年学生离家后流落在外地,一时想不开甚至有企图自杀的念头,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有关方面和人员应伸出援助之手,热心地挽救和帮助他们。
   1996年6月25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人员接到一个姓葛妇女的求助电话,说她的16岁的女儿因期末考试成绩不好,一时想不开,留下遗书一封,与同班另一女同学离家出走。当天下午葛又接到女儿从南京打来的电话,女儿表示有轻生之念。葛焦急万分,抱着一线希望打了"110"电话。报警台值班长感到情况紧急,他进一步从姓葛妇女处了解到出走少女可能在南京市银光旅社,于是当机立断拨通了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长途电话,要求帮助紧急寻找,南京公安人员立即出动,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这两个出走女学生,并马上通知家长,使两名出走少女平安地回到了上海的家中。
   所以,当父母确定发现子女离家出走又束手无策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提供所知道的线索,这样做有利于避免意外事件发生,依靠社会力量尽快找到出走少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出走的学生中,可能有极个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是出于幻觉或妄想而出走的,对这种人更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寻找。找回来后必须请精神医生对他予以专门治疗和指导。
   
   
   三、青少年不要轻易离家出走!
   时下,青少年离家出走——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专门讨论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孩子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青少年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青少年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广州市团市委统计,2002年上半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就有375例,在出走的孩子中多数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心理上仍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又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处处以非常强烈的自主行为出现。其心理十分脆弱,精神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子女,方法粗暴、简单,对孩子管得过死。片面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思想见解,对社会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很少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孩子最需要开启的心灵窗口不仅被关闭,自尊还受到严重伤害,以致离家出走去闯世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充满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对我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的重大变故、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也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所请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转学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出走。 
   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是孩子出走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昆明就有一个小孩为到上海去会网友,悄悄将家里万余元的背投电视卖了1200元后出走。据调查,由于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出走的青少年不少。北京等地就发生有的孩子去玩电子游戏数天不归的现象,重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因迷恋网上的《chuanqi》游戏不能自拔离家出走。有的地方出现少女在网上受骗出走卖淫,被网友诱骗奸淫遭杀害等。 
   部分传媒中的有害信息也会诱发青少年出走。如报刊、图书、音乐和影视中心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有的青少年模仿电影上的暴力行为,持凶器抢人、杀人;有的到深山老林去练功;有的去当和尚;有的为爱情远离家庭。 
   个别学校搞填鸭式教育,思想教育像说教,致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习压力很大,产生厌学情绪的不少。但学校、家庭和孩子缺乏沟通,孩子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心理压力过大而不能自拔,就选择离家出走。正像卢梭说的那样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将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从青少年自身来说,离家出走与心理脆弱和无责任感密不可分。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实行包办代替,孩子如同温室中的幼苗,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本来一句不起眼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不是有意的眼神,却被这些孩子看得很重,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其实也是一些孩子为逃避惩罚,摆脱责任的表现。有的小霸王青少年,由于家长一味迁就,对学习、家庭和社会没有责任,老师和家长稍微没顾及到自己,就认为失了体面,便以出走相威胁,有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企图以离家出走摆脱困境。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就觉得没面子,没有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干脆离家出走逃避责任。 
   青少年离家出走,给家庭、社会和本人都带来不少危害。孩子出走后,其家庭和老师承受的精神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有的家庭落得不堪重负家徒四壁;有的家庭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在昆明官渡区有一个孩子出走后,其母悲伤过度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近10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 
   青少年出走后,不少人会落入坏人的手里。去年,就有一个14岁的少年,离家后就学电视上的暴力行为,绑架同班女同学才9岁的弟弟为人质。将人质杀害后,向死者家里勒索数万元钱,受害者一家悲痛不已,自己一家也苦不堪言。 
   青少年出走,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身心健康。据媒体报道,在全球各地出走的孩子,不少被不法分子割去了生殖器或肾脏等器官,造成孩子终生残疾痛苦不堪。很多孩子出走后到处流浪,生活无依无靠,饥寒交迫,常处于惊恐和不安之中。有的孩子出走回来后,谈起这段经历,都会泣不成声,痛苦万分。 
   
   
   四、"出走"行为的心理探因与防治
      "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曾波及全国各地,各大小报刊也曾专题报道过此类现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此类现象的绝迹,它像"篱篱原上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下耳闻"离家出走"的学生数又在增多,现状的确令人担忧。"出走"的症结何在,如何防患于未然,这些都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亟需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症结大抵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因有隐情。 女学生相悦相恋,置老师的劝告于不顾,一意孤行,最终冲破理智的防线弄出丑事来,老师批评,学校干预,同学耻笑,家长责骂,无地自容,于是便双双远走他乡。
     二、闯江湖见世面。 一般发生在涉世未深,受武侠chuanqi小说毒害至深的学生身上。他们学侠士行为浪迹江湖,一方面想见见世面,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盲目"下海"。 一般发生在家境贫寒或想自立的学生身上。他们片面接受报刊上的宣传,以为沿海遍地是黄金。 
      四、"出家"当和尚。 时下,武术热方兴未艾,一些有名寺庙广纳弟子,加之电影电视的宣传,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就崇尚和尚的武功,除暴安良更令他们跃跃欲试。于是相约,结伴而行。少林寺弟子膨胀,山门暴满就是一个明证。
      五、期望值过高。 这一般发生在智力、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自小学到中学很顺当,一直听好话长大的,未经历一点波折,而家长、老师、同学都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因某次考试失利,心理承受不了压力,于是便想到了"走",以此逃避现实。 
      六、逼于无奈。 这种情况正好与上面相反,原因是学生成绩差,家长责骂甚至殴打,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因无家可归而走上"出走"之路。有些糊涂家长,直到孩子走上茫茫人生之路甚至走上绝路,才幡然醒悟,才呼唤:"孩子,你回 来吧!"可惜晚了。
      七、屡考不中。 这些多发生在历届生身上,他们年复一年地复读,年复一年地名落孙山,年复一年地受到冷眼歧视,最终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一走了之,例如,我校有这么一个学生,一连复读四年,连比他低四年级的弟弟也赶上来了,兄弟二人一同参加高考,考试结束,弟弟的估分比他高得多,于是他再也承受不了如此打击了,在成绩未公布之前就悄然离家出走。庆幸的是,这次他"金榜题名"了。
     从以上"出走"原因的探讨与归纳可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心理因素,有社会心理因素。那么,我们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其一、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时下,一些学校还在搞"升学教育"代替"素质教育","智育"代替"德育"、"体育"、"美育"。学校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分数的机器,学生接受的教育不是"做人"教育,而是"得分"教育。这样,成绩优秀的学生想的是怎样进名牌考重点,出国深造,怎样出人头地,而从未想到怎样报效祖国,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贡献毕生精力;成绩差的学生想的是如何逃脱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从未想到在校多学一点知识将来在岗位上尽可能地为国多出一份力,多发一份热。老师视成绩好的学生为"明珠",视成绩差的学生为"草芥"。强烈的反差,造成了优等生高高在上,甚至把老师的辛勤劳动也不放在眼里,甚至还看不起老师;劣等生视老师为仇敌,教师的冷眼没有给他知耻为勇的力量,反而增添了冤恨,于是或损坏公物,或辱骂老师。
     若老师向其家长汇报,一顿棍棒自然不可避免,可是使出了"出走"的绝招。恶性循环,以致许多老师喟叹说:"现在书真难教!"我认为根除这一弊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入手,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做人必备的品质,教他们做人的道德,教他们做人的知识,教他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其二,及时发现并诊治学生的心理疾玻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绝对不可老是板着面孔对学生,在集中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民主,老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机会找学生谈心,并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吐真言,用真诚去架设心灵的桥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一到班级便"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行政措施,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选好品学兼优能力强,敢于坚持真理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及时反馈班级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好学生个性档案,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动向。
     其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作为学校领导同志,每学期要分年级召开学生家庭联席会议,班主任老师要定期家访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家长不可把自己孩子的一切全交给学校,作为家长除主动地配合学校管理外,还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及时向学校汇报。社会环境的净化也是一 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例如对学校附近的有害图书、康乐球、电子游戏机等,学校当然有教育学生认清其灾害不误入怪圈的义务,作为社会各界也应加强行政力度,大力整顿,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静美好的学习环境。 
   
   
   五、体罚导致两女生离家出走被拐卖
   案例:刘某、吕某是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均是独生女。老师在刘某的课桌里发现一本武侠小说《风流侠女》,于是对她罚站了1个多小时,接着又决定停止其上课让她找家长。对这样的处理,刘某及她的好朋友吕某十分气愤。两人商量后,决定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抗议。她们从家偷拿了2000多元钱南下广州。到广州后没有几天便发现带的钱所剩无几。她们想打工为生,毛遂自荐到几家公司均因无身份证而被拒之门外。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遇上了一个自称是某公司经理的女人,表示愿帮助解决工作、食宿问题。处在困境中的刘、吕以为遇到救星,高高兴兴地跟这个自称经理的人来到某县所属的一个城镇。第二天就被这个自称经理的人贩子分别以4000元的价格卖给当地两个农民为妻。至此,刘、吕两人发现受骗上当,再找人贩子,早已无影无踪。她们死活不答应成婚要求,并以死来要挟。这件事很快被当地的妇联干部李某知道了,李某报告了镇政府,镇政府及时电话通知了刘、吕两同学的家长。家长接到电话后火速赶到,要求带回自己的女儿,但遭到两农民家庭的阻拦,两农民提出人可以带走,但必须赔偿他们买人时各自支出的4000元钱。在镇政府的干预下,刘、吕的家长分别支付了4000元后,才把女儿带回。 
   回到家后,刘、吕两同学的家长找到学校,要求学校处分负有责任的老师,负责赔偿他们由于刘、吕两同学出走、被拐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万元。学校表示不能接受。两家长告到教育局。
   教育局研究答复如下:(1)老师对学生有教育的职责,但该老师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应给予行政警告处分。(2)学校对教师管理教育不够,致使发生体罚学生问题,负有领导责任,责令写出书面检查。(3)学生出走、被拐卖与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造成的损失不能由校方承担。刘、吕两同学家长对教育局的答复意见第三条不服,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法庭支持他们索赔的请求。法院受理此案,经过认真审理,做出一审判决,维持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对原告请求不予支持。诉讼费用由原、被告双方承担。刘、吕两家不服,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经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做出维持一审判决的裁定,并宣布此裁定为终审裁定。
   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在一女生的课桌里发现一本武侠小说,这本是一件小事。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但教师却将该女生罚站并让她停课找家长,这就激化了矛盾,使小事变成了大事,结果导致学生离家出走拐卖,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离家出走、被人拐卖、家长南下救女、家长与学校发生纠纷、家长申诉、对簿公堂等等都是不该发生的事,但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这些都发生了,不仅给家庭、学校、社会、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带来了麻烦,也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发展,更对学生本人一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尽管学生离家出走与教师体罚选为你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毕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危害甚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良后果。
   
   六、警惕孩子离家出走
   
   每年不知有多少家长要求警方代为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其中未满19岁的青少年人数占40%。而离家出走的小孩,大都是尚在中学就读的学生,此外还有小学生,甚至尚未就学的小孩。 
   离家出走的动机,大半是因为孩子不愿待在家中,这跟家庭气氛以及父母态度有极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能有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并且平日父母亲多与孩子接触,可以预防孩子离家出走的行为。另外,孩子也可能是因为异性问题或学校问题,受到了家长的责备,而将离家出走的念头化为行动。 
   事实上,今天有离家出走念头的孩子,要比将它化为行动的孩子多得多。曾经有某个学校特别为此做了不具名的问卷调查,在收回的问卷中,有离家念头的学生约占40%,这大多是不完全成熟却有强烈独立愿望的孩子。 
   他们在想法上,总认为自己已经够大了,大到可以一个人在外租房子、找工作、管理自己不需家里担心的程度。孩子有了这种自我认识不清的幻想,以及盲目的自信,再加上对家中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以及和父母亲意见不合等原因,就会有离家独立的念头。情况许可时,甚至付诸行动。而有些乡村的孩子,因向往都市繁华生活,而与父母不告而别。 
   像这类具有离家出走幻觉倾向的少男少女,大都发生在10—20岁这段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最大的特性便是:完美主义。他们生活不曾经历波折,也不明白现实社会的真实面。他们本身就极轻视脚踏实地的做人处世方法,又容易受他人的诱惑,对于一些少年书籍杂志上所描述的情景,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往往信以为真、以身试法,他们的情绪既不稳定又具善变倾向,整个人所呈现的气质就是幼稚而单纯,这其中,又以没有受到父母肯定、接纳的孩子居多。 
   一个孩子如可以感觉到自己对家的重要性,以及获得父母的重视、喜爱,就不太可能会有离家的念头。如果孩子感觉在家中受到忽视,父亲不关心,母亲也只会唠叨、干涉,或者是父母都忙于事业,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甚至过于倾向打骂教育,也都极易导致孩子将离家的念头付诸行动。 
   另外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大部分是家庭中有较为畸形的发展,像父母离异、父亲好酒色、母亲迷上牌桌等,置家庭不顾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对“家”缺乏认同而有愤而离家的行动,或是有些孩子为了寻找离婚的妈妈,四处寻游,他们身上大都只带很少的零用钱。 
   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父母亲惯于在小孩犯轻微错误时,不论是非皆予以严厉责罚,如果孩子的性格尚未稳定,平日又不曾感受过父母的疼爱,则日积月累,可能又在父母一次不经意的责备中,将平日早就积压在内心的离家念头付诸行动。 
   虽然我们也曾听过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或是青少年所盲崇的演艺人员中,也有一些人曾经有过在年轻时离家出走,独自闯天下的经历,但是这些不平常的境遇及成就,若非因为运气特佳如有神助外,就是他们本身具有异于凡人的意志力,并且真正了解自己,并对未来有一套自己周详的计划,或优秀的技艺、才能,方能缔造日后的局面及成绩。毕竟,一般人在贸然地离家之后,若不知及时回头,凄惨的人要比成功的人多得多。 
   离家出走的行为,很容易就会养成习惯,那些第一次离家出走,又被警方寻获送回父母身边的孩子,常会一而再地借机逃跑,他们重演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基本心结未得解开之故。 
   一般的父母,如果听说别人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多半不会自我警惕,认为那是别人家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们不明白,今天这种情形发生在别人身上,如果你不加以警惕,也许明天同样的事情就会降临自己的家。 
   亲子间是否能时常保持和谐而又亲密的关系,这完全要看父母亲在孩子身上投注了多少关心与诚意,有些父母亲宁可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孩子请家教、学才艺。可是,具有智慧的父母更知道,教育孩子除了肯花费金钱之外,需要更多的心力和头脑,而父亲的教导,更是孩子会不会误入歧途的关键。

 

点击下面的按钮,分享本页信息。

更多

上两条同类信息:
  •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调查
  • 宜昌市青少年自杀与离家出走行为调查

  •  
    紧急寻人

    免费寻家

    网友评论

    公益活动
     

     

    版权所有 © 2001-2015 沈浩寻人网站——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金牌帮帮团成员、浙江寻人联盟成员网站
    服务热线:13955003997 通信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丰乐路农科巷5号 邮政编码:239000 客服QQ:87002220
    本站法律顾问:安徽奇胜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安徽省优秀律师 胡野

    皖ICP备0500138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0202000142号


    扫描二维码加本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