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夏友胜 
    实习生 付雨涵 
    【声音一】
    ●原声态
    做公益要避免“竞争”的心态,比如你修10所我修12所。更重要的应该是,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 
    ●公益背景 
    “2012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4月19日正式启动,姚明表示,做希望小学也好,办篮球季也罢,自己一直希望“谨慎地执行”,避免贪大求多。据姚明透露,现在“篮球季”涉及的希望小学规模在47所,一年预算350万元左右。“姚基金”4年建了14所学校,其实以资金的充裕程度可以修20所甚至30所,但是他希望做得更好一些,和捐建的学校建立长期的联系,而不是修完就走。正因如此,才没有急于扩充数量。据新华社 
    ●今报点评 
    公益搞“竞争”,表面看起来对整个公益事业是好事,越“竞争”越能大起来啊,可对公益事业而言,扎扎实实地做好事情,让公益传承、推广,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远比一时的急功近利要好。公益,还是自然些好! 
    【声音二】
    ●原声态
    “我会向雷锋学习,但我不是雷锋那样的人。深圳的丛飞是我的镜鉴,但我不会像丛飞那样搞得自己倾家荡产,我还要养活我的妻子、孩子,还要养活老父母。” 
    ●公益背景 
    4月19日晚8点,“志愿者沈浩”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这样一条消息:“我忽然有一个近似不可能的梦想。我想在5月25日国际失踪儿童日这一天,能在川、云、渝、贵、粤、桂、赣、闽、皖、苏、湘、鄂、豫、冀、鲁、陕、蒙这些省市的都市报、晚报上,登载一份寻找失踪儿童信息的半版广告,而且希望这些报纸能够免费帮助我们。希望这个梦能圆。” 
    截至昨日,已经有20多家报社对他的倡议表示支持。从2001年1月15日开通“寻人启事”网以来,沈浩已经走过了24个省份、112个城市,帮助别人找到1000多名亲人。 
    “沈浩做这些事情,他靠什么维持生存?”——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沈浩毫不讳言,他是个不太注重财务细节的人,所以,所有关于寻人过程中产生的金钱,他坚决不过手。他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靠着这几年积攒下来的名气,会有一些企业请他去做网站,“我手头有40多家企业网站。赚了多少钱我不能告诉你,但能让我过着现在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同时,他还表明了行善的态度。据都市时报 
    ●今报点评 
    或许,有人说沈浩不是那么高尚,公开宣称“不会搞得自己倾家荡产”。其实不然,他很实在,也很坦荡。 
    做好事,也要吃饭,也要生活,更要养活父母和老婆孩子。帮别人,是在担当社会责任;养家人,是在承担家庭责任,二者并不矛盾。如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一样,也需要稍高点的工资,他们也想过小康生活。 
    不能总是把做善事者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还是当成普通人最好。